核心提示:她稱自己為“農作物的醫生”,多年從事玉米抗病育種和植物保護工作,一直奔波在農業科研道路上,為農民送去增收致富的最新技術,助力脫貧攻堅。她強調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作用,讓中國人端穩飯碗。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她秉承“搞研究不忘履職,履職促科研”的理念,圍繞普及農業實用技術、發展農業經濟、培育農業科技人員等深入調研、撰寫建議,她就是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丹東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作英。
全國人大代表王作英在北京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王作英供圖)
《中國人大》全媒體記者王萍?通訊員王芮涵12月2日北京報道:她稱自己為“農作物的醫生”,多年從事玉米抗病育種和植物保護工作,一直奔波在農業科研道路上,為農民送去增收致富的最新技術,助力脫貧攻堅。她強調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作用,讓中國人端穩飯碗。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她秉承“搞研究不忘履職,履職促科研”的理念,圍繞普及農業實用技術、發展農業經濟、培育農業科技人員等深入調研、撰寫建議,她就是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丹東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作英。
“及時開展玉米品種試驗,讓農民親身感受新品種的增產效果,這樣他們才能吃上‘定心丸’。”9月初的一個周末,在鳳城市寶山鎮的一片種植基地里,記者見到了王作英。眼前的王作英令人印象深刻:烏黑的長發藏于太陽帽下,鏡框下睿智的眼睛充滿笑意,一身樸素的運動裝扮,親切的說話聲一下拉近了距離。
周末照常工作,對于王作英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她深知農民對大田種植技術充滿渴望,便放棄休息,積極投入到大田種植技術的推廣實踐中,為農民送去增收致富的最新技術。她說:“現在各種技術更新很快,我不能落后,還要努力學習,這樣才能為農民作更多的貢獻,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富裕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王作英(右一)在玉米新品種試驗基地進行數據采集。(王作英供圖)
根植三農,深耕鄉村沃土
王作英出生在遼北農村,從小便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小時候父母每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鄉親們也都是用老一套的方法來種地,年復一年,生活并未有大的起色。”王作英說,在家鄉的十里八村,種植玉米比較普遍。從小她便想,要是能改變農民的現狀,讓農民種植的玉米增產增收,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那該有多好。
“出生在農村,生長在農村,報考農業大學我肯定行。”就這樣,王作英毅然決然地報考了沈陽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后,王作英來到了遼寧省丹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玉米室(現丹東農業科學院玉米所前身)工作。當時有人質疑:一個20多歲的姑娘,選擇農業,能吃得了苦、擔得起助農致富的重托嗎?實踐證明,王作英不但吃得了苦,而且把服務農業發展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條、有聲有色。
全國人大代表王作英查看玉米生長情況。(王作英供圖)
不畏艱辛,在科技路上揮灑青春
玉米育種,是一項十分辛苦繁重的工作,春天播種、夏季田間管理、秋天收獲等工作一環緊扣一環,在野外啃饅頭、喝涼水、加班加點、風吹日曬等更是王作英工作的常態。
王作英介紹,每個品種播種后從出苗到成熟的全過程,包括各物候期生物學特性的觀察記載、田間抗性調查鑒定、抽穗吐絲期間的套袋授粉、選種收獲、室內考種和試驗數據計算分析等多個研究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親手去做,絕不可有半點馬虎。長期的田間勞作,使王作英落下了腰肌勞損等頑疾,導致現在田間工作不能站立太久,總是顧不上田間地涼就隨地坐著小歇一會。
2011年冬天,在海南進行南繁育種期間,由于住處離試驗基地較遠,為了不耽擱時間王作英便騎著摩托車過去。有一天,雨天路滑,她一不小心栽倒在地,摩托車排氣管把她的小腿燙傷了,她顧不上去醫院清理患處,忍著疼繼續趕路,準時到達了試驗基地。到了中午,王作英的傷口發炎化膿,但她還是強忍疼痛,單腿著地給玉米授粉,圓滿完成授粉任務后才去看病。
在北方,每當玉米開花授粉時更是酷暑難當。王作英和工作人員要頂著烈日在試驗基地工作,每天工作過后,汗水浸透了衣裳。幾天后,頭上、前胸布滿熱痱子,那種癢,她感觸頗深,真的是鉆心地癢,痛苦難忍。
在試驗地里干活,受傷真是家常便飯。因為專注工作,王作英曾被玉米葉子劃傷了臉,也曾被秸稈絆倒,摔倒在泥濘的地上。
周圍老百姓,看到她這樣敬業,著實心疼。他們還編了句順口溜來形容王作英和她的同事:“遠看像燒煤炭的,近看像農科站的,仔細一看原來是農科院的”。順口溜雖然幽默詼諧,但卻是對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和贊許,也激勵著王作英為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不斷前行。
全國人大代表王作英指導農戶開展植物病蟲害防治。(王作英供圖)
不忘初心,成為農民的“知心人”
耐得住寂寞,堅持不懈地去探尋和求索,這是農業科技人員必備的優秀品質。30多年來,王作英根植于一壟壟、一片片玉米試驗田的沃土,把夢想寄托給那一粒粒種子。
就是憑借著堅定的信念與執著的追求,王作英在農業科研崗位上辛勤鉆研,科研工作結出累累碩果:擔任遼寧省農業科技創新團隊植物保護崗位專家,承擔“十三五”農業部重點實驗室(站)丹東玉米抗病育種科學觀測實驗站建設任務,負責多項國家和省、市農業技術課題,成為國家東北華北中晚熟春玉米區玉米病蟲害抗性鑒定與評價主持人。
面對國外種業的沖擊,著眼于現代農業種子生產安全,王作英致力于玉米抗病鑒定工作,從病蟲害角度嚴格為優良玉米新品種審定度量把關。僅2006-2016年,玉米抗病品種在遼寧累計推廣面積達15200萬畝。因推廣和種植抗病品種,與其它感病品種相比,平均每畝減少損失30-50公斤,共累計挽回損失456000-760000萬公斤,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此項工作于2019年12月獲得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
“從病蟲害中搶救口糧是植保工作的核心,植保人是農作物的‘衛士’和‘醫生’。”王作英說,立足本職,面向基層,服務百姓,助力農民掌握先進農業科技、培養新型農民,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她一直努力做的事情。從2000年開始,她結合丹東農業科學院科技特色和優勢,組織專家參與送科技下鄉活動,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有力推動了當地農村經濟迅猛發展。
據了解,下鄉活動采取現場咨詢、技術指導、病株體實地鑒別等方式,充分發揮科技優勢,為老百姓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具體問題,這種送科技下鄉活動至今已形成品牌,每年都在進行。
全國人大代表王作英(中)在寬甸滿族自治縣虎山鎮新合村走訪探望建檔立卡貧困戶。(王作英供圖)
每次下鄉活動都走訪困難戶,為他們送去優良種子、化肥和少許農用資金。累計免費為農民贈送玉米、大豆、甜瓜、蔬菜等農作物新品種種子5萬余公斤,發放科譜宣傳資料7萬多份、農村實用科技圖書6千多冊,價值達50萬余元。舉辦農業科技專題講座累計50余次,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和田間指導達5000多次。進一步推動了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挽回糧食8億公斤,有力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
寬甸滿族自治縣振江鎮西江村是丹東農業科學院的幫扶村,全村總面積12.38萬畝,總人口2078人。村民以發展板栗產業為主,還有紅松林、大榛子、中藥材、林下參、網箱養魚等產業發展。為了幫助貧困村盡快脫貧,王作英利用農業科學院技術優勢,幫助西江村培育發展天麻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此外,還聯合遼東學院農學院專家,實地教授板栗、大榛子、中藥材等種植技術,讓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為每個村民組培養一名農業生產明白人和科技致富帶頭人,使全體村民科技生產技能普遍提升。
全國人大代表王作英查看玉米病蟲害防治情況。(王作英供圖)
心系農民,助力脫貧攻堅
農民信服王作英,不僅因為她帶來新技術、新品種、新變化,更因為她樸實無華、真心實意為農民服務的那顆心。在科技下鄉活動中,盛夏時節,為農民傳授技術,王作英在毒辣辣的陽光下忙碌,等教會了農民新技術,白皙的她已被曬成了“黑人”。到了冬季,室外寒風凜冽,棚內溫度高達30℃以上,她進入大棚后顧不了適應溫差的變化,馬上和農民一起解決難題。等把難題解決了,她渾身已經被汗水濕透。為了盡早趕到下一個農戶家,王作英來不及消消汗,就又扎進寒風中。
“要發揮科技優勢,培養新型現代農民,讓科技扶貧顯神威。”王作英說。做了這么多年農業科研,王作英和農業已結下不解之緣。她說,遼寧農業在我心里,關鍵要用科技杠桿來撬動貧困這塊巨石,以農業產業化發展來活躍當地經濟,形成規模和品牌,做地理標識產品,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使農民脫貧不返貧。
不論走到哪里她都心系農民,盡力教農民發展農村經濟,走上共同富裕道路。2018年6月7日,在一次食用菌產業現場觀摩研討會上,王作英了解到,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虎山鎮新合村正在發展黑果花楸產業,為的是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王作英及時深入田間地頭了解產業發展情況,走訪探望建檔立卡貧困戶姜勝利、韓燕等,及時提供黑果花楸田間生長及病蟲害發生情況的技術指導。“通過兩年時間的努力,現在該村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實現脫貧。”王作英高興地說。
2020年5月初,正是水稻育苗最佳時期,但是若管控不當就會出現苗床問題。5月7日,王作英突然接到求助電話,在東港市一個水稻育苗生產基地,投入近6萬元的水稻苗床不出苗,苗床上幾乎看不到幾顆苗。王作英了解情況后,通過手機微信圖片觀察和仔細詢問育秧環境、管理措施等,還找到水稻育種專家進行指導。在綜合分析原因后,終于找到不出苗根源,是由于育苗肥料質量不過關,苗床肥料燒苗而造成水稻苗床不出苗現象。在順利解決技術難題后,直接為該育苗生產基地挽回經濟損失90多萬元。
情系“三農”,勇擔“農業科研、農村發展、農民致富”重任,這些年來,王作英一直為自己所熱愛的農業科研事業不斷忙碌著。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后,她扛起服務人民之責,積極建言履職。在今年的全國人代會上,王作英提交一件關于繼續加大對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支持力度、多舉措延伸“就業鏈”的建議,提出以科技支撐農業發展,要通過農業科研成果轉化使農民增產增收,以產業興旺助力脫貧攻堅。
王作英說:“農業科技創新與探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我要緊跟新時代現代農業的需求,為農民做好技術支撐,為糧生產安全盡職盡責。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要充分表達人民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想,緊扣‘三農’來提交議案、建議,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