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我國東部沿海省份農村貧困人口相對較多的省,脫貧攻堅任務重、難度大。近年來,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牢牢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重要指示精神,以立法、監督工作為抓手,發揮人大代表作用,履職盡責,開拓進取,積極助推脫貧攻堅,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福祉。
依法履職助脫貧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我們將采取專項行動加快農村幼兒園的建設和提升。”在山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全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工作情況進行專題詢問時,省教育廳廳長鄧云鋒這樣回答。在專題詢問的最后,到會聽取意見的副省長孫繼業代表省政府表態:“省和設區的市政府將加強統籌,加大對農村和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讓人民群眾在學前教育上有更多的獲得感。”
這是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審議了省政府關于全省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情況、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工作情況、耕地保護工作情況、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工作情況等專項工作報告;對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實施情況等開展了執法檢查。省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就農村集體經濟、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鄉村醫生隊伍建設、農村改廁工作、農村飲水安全等開展了大量調查研究,督促改進提升工作。
省人大常委會既化整為零,精準監督脫貧攻堅相關工作,一個一個地幫助解決問題,又始終準確把握全面工作情況。常委會于2015年和2019年兩次聽取全省脫貧攻堅工作情況報告,并將在2021年1月第三次聽取該項工作報告,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省人大常委會還把監督和立法有機結合,適時修改了省農村公路條例、省城鄉規劃條例、省村務公開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從立法層面做好補短板、固根基的工作。
2020年6月3日至4日,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于曉明來到臨沂市蘭陵縣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張曉蓬攝
按照全省“2018年基本完成任務、2019年鞏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的工作布局,截至2018年底,8654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摘帽出列。面對成績,省人大常委會指出,堅決克服盲目樂觀、松勁懈怠思想,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同時,著眼長遠,加快研究解決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眾缺乏政策支持、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后扶貧政策的延續調整補充等問題,推動由主要解決絕對貧困向重點緩解相對貧困轉變,由主要解決農村貧困向統籌解決城鄉貧困轉變。
山東的貧困區域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區和黃河灘區。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緊盯‘黃河灘’、聚焦‘沂蒙山’、鎖定‘老病殘’”,山東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把菏澤和臨沂2個市及全省20個脫貧任務比較重的縣(市、區)、200個重點扶持鄉鎮(街道)、2000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等“4個2”重點區域和黃河灘區作為深度貧困地區,集中發力,統籌調配全省資源予以傾斜,保證脫貧攻堅政策供給。
黃河灘區居民脫貧遷建工程將消除黃河洪水對灘區60萬群眾生命財產的威脅,有力改善群眾生活環境和發展條件。省人大常委會經過多次深入調研,建議省政府積極穩妥推進工程,充分估計工程進展中遇到的困難問題,遵循客觀規律,堅持安全第一,時間服從質量,幫助重點市縣解決遷建用地、資金籌措、工程建設等問題;探索運用路橋建設新技術,解決新建村臺沉降難題;統籌做好遷建和脫貧工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注重灘區傳統村落文化保護開發,讓灘區群眾留得住鄉愁。如今,搬進溫暖新家的灘區群眾,迎來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2018年9月20日,山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全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工作情況進行專題詢問。張曉蓬攝
齊心協力挑重擔
勇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干部群眾的殷切期望。2019年2月,山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家義在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閉幕時的講話中指出,千鈞重擔人人挑,眾人拾柴火焰高。省人大常委會領導、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機關干部匯聚到時代進程中,和全省干部群眾一起挑起了脫貧攻堅這副重擔。
今年6月3日至4日,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于曉明來到臨沂市蘭陵縣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實地察看脫貧攻堅項目并深入了解項目帶動扶貧情況,走村入戶看望貧困群眾。他說,臨沂作為革命老區,要堅定不移按照黨中央要求,讓老區人民實現脫貧致富,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本屆人大常委會履職以來,這是于曉明第二次專程到蘭陵縣調研脫貧攻堅工作。2018年12月6日至7日,于曉明來到蘭陵縣,與省、市、縣相關部門、部分鎮村干部群眾座談交流,共同謀劃脫貧工作。在向城鎮卜家樓村,他來到貧困戶家中,一項一項查閱詢問貧困戶建檔立卡資料,和群眾一起圍坐在煤爐旁邊,算收入、想辦法,窗外寒風凜凜,鍋里餃子翻滾,暖意融融。
人大代表來自人民,對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感受深切,是黨委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近年來,省人大常委會不斷健全代表反映人民群眾意見的處理反饋機制,拓寬代表發揮作用渠道,積極總結推廣“代表聽民生”、民生實事代表票決制等經驗做法,組織代表圍繞脫貧攻堅、農村義務教育和集體經濟發展等開展專題調研,推動解決了一批困難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今年,為充分發揮省人大代表在助力脫貧攻堅、服務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省人大常委會建立了人大代表聯系鄉村制度。印發了《關于做好省人大代表聯系扶貧工作重點村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專門的工作方案,已有44個省人大代表小組、267名省人大代表與311個扶貧工作重點村或發展相對薄弱村建立了固定聯系,省人大代表扎實做好聯系貧困村的幫扶工作,主動深入聯系,實地走訪調研,結合村情實際制定具體幫扶措施,在脫貧攻堅一線“訪民情、解民憂”,展現代表風采,為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人心齊,泰山移。省人大機關積極選派優秀黨員干部擔任省派第一書記、省派駐村書記,或參與到省派鄉村振興服務隊、省派高質量發展服務隊、“四進(進企業、進項目、進鄉村、進社區)”工作組、“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隊中,從事多種形式的下派幫扶工作。下派干部立下愚公移山志,勇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舍小家、顧大家,擔當作為、真抓實干,加強黨建、發展產業、服務群眾、凝聚人心,把黨的好政策變成群眾看得見、摸得著、能享受到的實實在在成果,切實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2018年2月,山東省人大機關選派兩名優秀黨員到日照莒縣大石頭河南村、雙泉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圖為村黨支部書記組織村民進行中藥材技術培訓。張曉蓬攝
邁向振興新征程
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的鞏固和深化,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怎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打下更堅實的基礎?省人大常委會結合山東實際,啟動了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的地方立法工作。
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將鄉村振興立法工作列入今年的重點立法項目,早謀劃、早推進,去年3月下旬就組織召開立法推進會,對條例啟動工作進行了動員和部署。經過緊鑼密鼓的前期工作,條例草案建議稿于當年10月完成。此后,用一年時間,對條例草案建議稿逐條研究論證,反復打磨,進一步精確制度設計,確保立法質量。草案已于今年11月份提請常委會會議初審。
條例草案圍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五個方面進行設計,注重體現山東特點,力求務實管用。在產業振興方面,將農業轉型升級、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上升為地方性法規的內容;在人才振興方面,規定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完善鄉村人才引進機制和鄉村人才評價機制等內容,并對設區的市探索建立職業農民作出鼓勵性規定;在文化振興方面,傳承和弘揚以齊魯文化為核心的優秀傳統鄉村文化,對文明鄉風培育、文化資源保護等進行了規范;在生態振興方面,明確規定加強鄉村生態保護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在組織振興方面,既與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等黨內法規保持一致,又注重對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作用等作出規定。
該條例在立法思路上,一是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將黨的領導體現和落實到鄉村振興的全過程、各方面,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二是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人才短缺等突出問題,提升法規精準度和可操作性。三是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注重引進專家智慧,委托山東農業大學課題組對鄉村振興立法進行專題論證和制度設計;面向基層干部、農戶就鄉村振興開展問卷調查并進行專門統計分析,提升制度設計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四是堅持立足省情。從省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出發,學習借鑒外省鄉村振興的先進經驗,探索建立獨具山東特色的鄉村振興制度。
鄉村振興涉及“三農”工作的方方面面,也體現在一些其他地方性法規中。省人大常委會對涉及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業基本經營制度方面的地方性法規進行了全面梳理,并于今年7月修改了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省農村可再生資源條例等,11月修改了省農業機械化促進條例并對省實施農村土地承包法辦法修訂草案進行了初審,通過織密鄉村振興“立法網”,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有效立法供給。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脫貧攻堅勝利在望,山東省人大常委會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助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