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清晰的腳印總是印在最泥濘的路上
2024年4月,連玉明委員(左四)與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有關領導在通天河畔調研三江源博物館選址。
連玉明在通道上說:
“三江源國家公園現在有21432名生態管護員,日夜堅守在江源大地上。”
通道上講述的“黃河源頭第一哨”故事,是連玉明委員援青經歷的其中之一。
過去一年多,他走遍青海省8個地州市全部縣市區,在45個縣市區,他走訪了上百個鄉鎮社區和行政村,調研點位超過400個。
在全國兩會見到連玉明,面色紅潤的他精神飽滿,問及原因他說:“跟一直行走在路上有關。”這位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首席專家從理論的角度觀察青藏高原,以深入的方式走進青藏高原。而跟隨他過去一年多行蹤和見聞的回顧,仿佛也踏上了氧氣稀薄的青藏高原,在自然的凜冽中感受到人與自然共生的和諧……
在山宗水源的“黃果樹”,連玉明從“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走到了“華夏之魂河源牛頭碑”,又從“長江第一灣”走到了“黃河女兒灣”,再從尕朵覺悟神山走到了阿尼瑪卿雪山……在他眼中,萬物生靈是最好的見證、山川草木是最美的注腳。
從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站到玉樹隆寶國際重要濕地、達日黃河國家濕地公園……他與當地干部群眾一起傾聽萬物發出的聲音,眼看山水的點滴變化,用心收錄了三江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對“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主體、國家濕地公園為支撐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成果贊嘆不已。
2024年9月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352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368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受到表彰。調研中,連玉明也走訪了青海省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的7個集體單位,見到了青海省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的5名個人,切身感受到他們為民族團結進步作出的努力和貢獻。他說:“作為黨外人士,這些親身經歷對我來說特別重要。”
過去的365天,連玉明有133天在青海。問及為什么能一次次執著地奔赴青藏高原,他幽默地說:“我不怎么高反。”笑談之余,更加理解他所做的正是他說過的這句話:“最清晰的腳印總是印在最泥濘的路上。”(記者 韓雪)
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傅小云在通道上說:
“我為在整個中國大地上正在進行的醫療幫扶成績單而驕傲。”
3月10日上午,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三場“委員通道”上,貴州省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傅小云委員表示,人才培養是提升西部地區縣級醫院醫療水平工作的重中之重,既要授之以魚,也要授之以漁。
“氣管插管成功!”“電除顫儀準備完畢立即除顫!”……2023年7月的一天,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三都縣人民醫院”)急診搶救室內,一場生死搶救正在進行。
35歲的姚女士突發心臟驟停,經過33分鐘的搶救,姚女士恢復了心跳。主導這次急救的是傅小云。彼時,他正在三都縣人民醫院掛職院長。在他來之前,這家縣級醫院還沒有這樣的救治能力,醫療服務能力弱也曾是制約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
2022年6月,傅小云被組織選派,帶領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其他6位專家,前往三都縣人民醫院,開展為期兩年的“組團式”幫扶工作。
“之前我對三都的了解并不多,到了之后才發現,醫院的醫療設施和醫療水平離患者的需求還是有很大差距。”傅小云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按照黨中央的要求,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人才隊伍,提升基層醫療水平。
經過深思熟慮后,傅小云毫不猶豫地行動了:他在全院推行“讓我來,跟我上,當老師”的九字工作方法和“1﹢3”導師制培養機制,采取手術帶教、教學查房等多種形式幫帶培養。
在他的努力下,一批年輕醫生成長起來,梯隊醫療人才隊伍逐漸形成。醫院向外轉診率下降44.8%,縣域就診率從75.6%提升到91.3%,患者滿意度從84.3%上升到94.0%……
在傅小云手機中珍藏著一張姚女士心臟驟停搶救過來的照片。傅小云說,“看到照片上患者和家人臉上的笑容,付出多少都值了。”
2024年6月,傅小云在三都的幫扶工作結束了。同年10月,三都縣人民醫院搬入已落成的新院址,各種設施配套完善,一所現代化醫院初具規模。
如今,新一批幫扶專家接過“接力棒”,而傅小云依舊在為基層醫療水平提升而奔走。他希望,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領域人才隊伍,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平可及、就近就便、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記者 孫金誠)
家國發展同頻共振
施榮懷在通道上說:
“香港與國家的命運與共,這不是一句空話,香港的未來在于與國家同頻共振。”
施榮懷委員在“委員通道”上提到,改革開放是自己家族事業的起點,40多年來家族事業不斷發展壯大,離不開祖國的日益富強和“一國兩制”的保駕護航。既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更是受益者,他說,“我們常懷感恩。”
改革開放初期,內地很多物資特別是輕工物資比較缺乏,價廉物美的化纖產品是市場的搶手貨。施榮懷父親創立的公司看準機遇,從日本、韓國、意大利等地把化纖產品買進,再銷售到內地。
“現在大家在衣服材質上追求純天然的羊毛、棉麻等,年輕人恐怕很多都沒聽過‘的確良’。”施榮懷向記者講述了第一次出差的經歷,1985年來北京看到“滿大街的衣服基本上都是黑色、灰色、藍色、綠色,暗暗的,自己的西裝領帶好像有點兒格格不入。”
“我在香港土生土長,但我事業上的每一步成長都和內地有著極大關系。”施榮懷說,“1997年香港回歸,我們對‘一國兩制’充滿信心,和內地的合作也更緊密廣泛,能深切感受到祖國的全力支持。”
施榮懷的家族主要做紡織品貿易,如今方向由進口變成了出口。“我們享受到了國家改革開放的紅利,主要幫著國貨打開海外市場。”施榮懷語氣堅定。
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在全球貿易領域享有諸多優勢。深耕貿易領域多年的施榮懷深有感觸,“相信隨著香港與內地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深化,我們將更好地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父親和我們兄弟四人都是政協委員,為國履職、為民盡責是家族的傳承。”施榮懷說,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希望人流、物流、資金流、數據流等更加便利地‘穿梭’在大灣區,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香港在國家的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可以先行先試,做好祖國的‘試驗田’和‘防火墻’。”(記者 白楊)
希望兩岸同胞共享發展錦繡
陳清莉在通道上說:
“希望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把握好大陸難得的發展機遇。”
“希望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把握好大陸難得的發展機遇,共同參與、體驗、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也希望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能夠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貢獻者和受益者。”在3月10日上午舉行的第三場“委員通道”集體采訪中,臺盟浙江省委會主委陳清莉委員熱情地向臺灣同胞發出邀請。
面對鏡頭,陳清莉講述了浙江臺胞余紀萱、周鮑華的故事。“為什么會選這兩位臺胞的故事呢?”通道結束后,記者聯系陳清莉追問道。
“周鮑華20世紀90年代從臺灣來到杭州投資經商,我跟他有十多年的交情了。”陳清莉笑著告訴記者:“臺灣姑娘余紀萱是我在工作中認識的。這兩個人,一個年長,一個年輕,我希望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能讓更多臺灣同胞看到黨和國家對臺政策的延續性、穩定性。”
采訪中,陳清莉對記者講述了更多還未講完的故事——
“周鮑華現在是杭州臺商協會榮譽會長,長期積極參與浙臺民間的交流融合。在杭州舉行的第19屆亞洲運動會期間,周鮑華作為志愿者負責賽前與賽事中的聯絡銜接工作。”
“余紀萱是一位非常能干的臺青。她帶領團隊開發打造了一系列符合余杭文化特色的文旅IP、文創產品,讓前來游玩的臺灣同胞沉浸式感受東方美學以及文化同源的親切……”
陳清莉近幾年圍繞浙臺兩地交往交流、經貿合作、深度融合等問題持續開展調研、建言獻策。她說:“我了解到,一些臺胞遇到困難會誤以為是身份原因導致,但實際是共性問題。所以,開展兩岸交流非常必要。”
近幾年,浙江省通過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浙江·臺灣合作周”等平臺,吸引臺灣同胞到浙江創新創業發展。“去年‘浙江·臺灣合作周’開幕式上,我們首次發布了浙江省對臺交流合作主題歌曲《心心相見》。我印象很深刻,歌詞唱出了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一家親的心聲。真心希望有更多的臺灣同胞能到大陸走走、看看,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和蓬勃發展的氛圍……”陳清莉深情地說。
聽到這里,記者隨即搜索到這首歌——“我在海這頭,你在海那邊。許久間,天崖間,鄉愁難斷。這千年的祖先為何相傳?連綿的血脈,盈滿了海峽間……”原來,是故鄉的呼喚,聲聲催促著游子歸巢。(記者 劉彤)
橫琴也是家
何潤生在通道上說:
“陳姐的經歷是澳門回歸祖國25年來粵澳一家親的縮影。”
3月10日,在委員通道上,澳門街坊總會副會長何潤生委員在分享參與琴澳一體化發展格局建立的體會時,提到了“陳姐”的故事。其實,“陳姐”的故事背后,還有故事。
2018年8月,何潤生帶著工作人員來到橫琴,想深入了解澳門居民在這里的生活和融入情況,更想聽聽他們對配套設施建設的意見。調研中,他發現琴澳兩地在政策銜接和社會民生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于是,何潤生提交了推進澳門橫琴深度合作的相關提案,并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19年11月,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飚帶隊赴橫琴,就“推進澳門橫琴深度合作”進行重點提案督辦調研。
“澳門與橫琴執行兩種不同的制度,在深化合作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碰撞和摩擦。”何潤生介紹說,比如橫琴新街坊項目的初衷,是將澳門的教育、醫療及社會服務引入橫琴,讓澳門居民在橫琴生活居住沒有“陌生感”,但實際卻遇到重重挑戰。特別是教育方面,在國家的支持和關愛下,澳門的中學畢業生有保送內地重點高校的機會。但這個政策只限定在澳門范圍內,若無法突破相關區域限制,在橫琴新街坊建設的澳門子弟學校將很難吸引澳門學生就讀。
何潤生頻頻與相關部門溝通,推動相關政策突破,終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4年9月,濠江中學附屬橫琴學校于新街坊正式開學,可以享受與澳門同等的政策。
澳門居民在橫琴的社會保障也是何潤生關注的重點。他提出將橫琴工作居住的澳門居民納入內地社保體系的建議,很快得到響應,不到半年時間,橫琴便啟動“常住橫琴的澳門居民參加珠海醫保”試點工作,并取得成功。2021年1月,澳門街坊總會正式在澳門為居民辦理珠海社保業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時指出,“中央決定開發橫琴,目的就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何潤生堅信,琴澳兩地一定能夠實現更加緊密高效的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建設提供更多好的經驗和借鑒。(記者 白楊)